@St. James Theatre 早就听说这部要来冲Tony 终于想起来看了 确实 整部剧完全就是给Nicole布置的大舞台 她气场太过强大了 没感觉到过气和破碎感 totally当红巨星。。其他人都在给她做配的感觉 可以夸的是舞台设计 挺新颖的 黑白实时摄影非常有电影感 也正契合了剧情 我还蛮喜欢的 但实话讲会有点喧宾夺主 剧情挺无聊的 看在创新上总体还行吧
梦到光妹了…!在北海道偶遇她拍戏 特别温柔特别美好的 我想找四重奏里最喜欢的那句台词结果怎么グーグル都搜不到(-梦的一大特征呢w) 急得我日英混杂乱飙 光妹的同事也鼓励我上去搭话还教我怎么用日语说 大家都对我很有耐心 好好哦…「 告白は子どもがするものですよ。大人は誘惑してください。誘惑はまず、人間を捨てることです。大体三つパターンあって、猫になるか、虎になるか、雨に濡れた犬になるか。 」醒来后终于搜到了然后发现这句台词是吉岡里帆的😂然而现实里我本体最喜欢的也不是这句 是真紀さん的「 泣きながらご飯食べたことがある人は生きていけます。 」
安利了妈妈去看《好东西》《初步举证》和《还有明天》 以及之前推荐过很多次上野千鹤子和波伏娃的作品她也都看了 就这样潜移默化注入女性主义
feels good but doesn't feel right nah whatever
一开始不是很对的上这部剧的vibe 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有股淡淡的冷幽默 虽然真的很难get到很喜欢S2E4的一段 在教堂confession时Fleabag说: “I sometimes worry that I wouldn't be such a feminist if I had bigger tits.” 她的敏感和善良在这句话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本质在于: 如果自己是既得利益者的话,会不会为了弱者的权益而发声?i.e. 符合主流审美的女性可能更容易通过外貌优势获得社会认可从而对结构性性别压迫的感知会减少。很难不说这是在讽刺现实里拥有某种“特权”(like符合传统女性气质)可能使人忽视或淡化系统性不平等。她质疑自己成为女权主义者的“纯粹性”——是否只是因为自己不符合社会对女性的完美期待才转而反抗这套标准?以此引出女权的核心争议: 反抗是否必须源于“受害体验”?答案是当然不,这应是超越个人境遇的集体觉醒而并非因不够完美而产生的补偿心理。我很少极度讨厌一个角色 而Fleabag里的godmother成功做到了 功利的 狡诈的 虚伪的优雅 投机取巧的才华 作品看似前卫实则空洞无物 演员
ハル
Humanoid Interface